避免失言最佳方法


避免失言最佳方法
 
說話的質素高低實際代表整個人的形象,從以往公眾人物失言的例子,可想而知言語表達相當重要,輕則被人譏笑,重則地位名譽不保。要小心說話,免得「出醜」人前,就要提昇個人內涵,也可以看看別人犯錯的原因。
 
最經典的失言代表,要算是英女皇的夫婿菲臘親王,他好像被咀咒一樣,只要一開口說話就會出錯。英國就有兩名記者,搜集菲臘親王以往出席過公開場合的失言,出了一本書「Duke of Hazard : The Wit and Wisdom of Prince Philip」(冒失公爵:菲臘親王妙語與才智)。太誇張了,能夠輯成一百頁的語錄定必有話必錯。
 
舉出幾個例子,看得捧腹大笑但又有幾分可惡。
 
肚皮舞舞團Suhayla Dancers一行四人到訪南威爾斯一間小學,席間菲臘親王對肚皮舞舞孃說:「我以為東方女性只會終日圍坐一起抽煙斗,吃糖果。」
 
又曾在公開場合中以開玩笑形式,形容中國人都是「矇豬眼」。
 
一次訪問巴布亞新畿內亞,他對學生說:「你真幸運,沒有被吃掉。」背後意味當地仍是「食人生番」。
 
憑菲臘親王的失言表面看似無腦,但實際是帶著英國人的傲慢,以高人一等眼光看其他世界、民族。
 
要令自己言之有物,可以從多個方法去改善。
 
多讀書
 
宋代的詩人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曾說過,讀書跟言語的重要性,他說:「三日不讀,便覺語言無味,面目可憎」意思是指讀書不只是增加知識,而是為提升個人修養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。再者,當個人充滿知識後就不會犯了如曾蔭權的失言錯把歷史解讀,也不會口若懸河說出令人發笑的說話。
 
說話前停一停、想一想
 
首先要認清楚對象及場合。對於相熟朋友、三五知己把酒言歡的情況下,盡可暢所欲言。相反,面初相識的人或者官式場合裡,絕對不能跟對方開玩笑吧。事實上,說話之前最好先想一想,有什麼可以說有什麼不能說。特別是面對不熟識的人,應先在心裡自問自答,為自己定一個初稿,避免說即興的話,不自覺開罪了對方。俗語「崩口人忌崩口碗」,誤把對方的弱點強調出來,是非常差勁的說話技巧,也令場面變得尷尬。
 
改善個人的壞習慣
 
就像日本前財相因酒後失言,據傳他個人有酗酒習慣。如果傳聞是真的話,他出席國事場合前還喝酒,這樣就不成體統。又例如個人平時說話喜愛用粗言穢語來做助語詞,很容易在不適當的場合,對象中不自覺說了出來。有時候,我們在電台或者電視節目中,看見主持人或嘉賓偶有發生,造成不必要的麻煩。
 
說話是一種藝術。哪管是你的同事還是上司,人總是喜歡甜言蜜語,懂得講漂亮的話,定必受人歡迎。

禍從口出毀前途
 
日常生活我們都會有很多說話跟別人溝通,在人際關係裡面溝通是非常重要,良好的溝通技巧有助建立完美的人際網絡。本欄曾經以《你真的懂得在公司裡說話嗎?》為題闡釋溝通的重要性,指出要思考地說話,否則詞不達意之餘,令人誤解意思之餘,最怕犯了致命點:「講多錯多」,就即是失言。
 
言多必失?
 
究竟是否真的言多必失?大概意思是指每講100句說話當中有10%機會出錯,就已經有10次失言。假如,你只講10句話同樣是10%出錯,最多都只是說錯1句話,犯錯機會大大減少。不過,如果道理成立豈不是最好做啞巴?這只是一個量化的舉證,假如你是一個「開口咬著脷」的人,即是你只說一句話,都會有100%的出錯機會。
 
我們講錯話時而不自知,令到對方難受,正所謂講者無意、聽者有心,一句以為沒有特別什麼的說話,原來配合某個時間、場合、氣氛可以令對方造成很大的傷害。但究竟怎樣什麼原因會失言?好像很空泛,沒有一定的標準,不過可以找一些經典的事例來說明。
 
得罪權貴的失言
 
最近中央電視台訪問過,瀕臨破產邊緣美國國際集團(AIG)的前主席格林伯格(Maurice Hank Greenberg),在節目中深入談及金融海嘯和AIG的沒落原因,更大爆他當年辭任主席的原因。現年83歲的Maurice是創始人史特爾(Cornelius Vander Starr)的接班人,1968年出掌AIG將原本市值3億美元經營至1800億美元。Maurice縱使縱橫商場數十年,打敗過無數競爭對手,也敵不過一句說話。
 
原來,Maurice當年在AIG的業績公佈會之上,大罵監管機構動輒把事件放大,拍蒼蠅的小事也當殺人放火處理。就是這句話開罪了當時有華爾街殺手之稱的斯皮策(Eliot Spitzer),Maurice於發佈會翌日就收到告票,要起訴他及AIG首席財務官一連串商業詐騙行為。
 
正好應驗中國人一句俗語:「貧不與富敵、富不與官爭」的道理。
 
無知的失言
 
有時候說錯話是關乎自己的學識及知識,說話者講了出來還以為自己是對,大出洋相。就好像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某天在電台上發表的言論,他在電台被問到如何在民主發展及社會穩定取得平衡時,特首既然表示如民主去到極端,就會像當年的民化大革命,影響穩定,不能管治。主持人似乎想提醒特首,並追問民主不是文化大革命,曾蔭權卻稱,當人民掌握一切權力時,就不能管治。此話一出,立即令聽眾聽得面如黃土,並立即引起廣泛討論,有人更認為特首接受英國教育太久,連基本中國歷史也不知道,而去領導中國之下的香港,令港人出醜。
 
事件,最終令特首於翌日立即道歉,就「文化大革命言論風波」作出回應,指每個人都會失言,但相信香港人會寬大對待。亦同時重申,對國民教育相當重視,但知識無涯,會謹記虛心不斷學習。
禍從口出的例子屢見不鮮,輕則被人譏笑一番,重則導致前途盡毀。香港除了曾特首的文革言論,還有民望於我如浮雲的一句,跟他作為父母官的形象大逕庭,自然惹來不了反感。這種反形象的失言,政務司唐英年亦同樣犯錯,唐司長在漢普頓突然結業事件上,以廣東俗語「嗰班友」形容流離失所的旅客,更嬉皮笑臉指旅客們「吊吊揈在街上揸住行李」。這些形容詞出自受過高深教養,尊貴的高官口中,在莊嚴的議事堂前如此肆無忌憚的講話,實在有違形象,令大眾感到不舒服。
曾蔭權曾稱,當人民掌握一切權力時,就不能管治。此話一出,立即令聽眾聽得面如黃土,並立即引起廣泛討論。(星島日報圖片) 曾蔭權曾稱,當人民掌握一切權力時,就不能管治。此話一出,立即令聽眾聽得面如黃土,並立即引起廣泛討論。(星島日報圖片)
階級隔膜的失言
階級令人與人之間產生隔膜,老闆與下屬,長輩和後輩又或者執政者與人民之間。因為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,所以在維護本身利益時都便會說出傷害對方的說話。好像,當時在任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的羅范椒芬,在教育改革事件上連番失言,而引起最大震撼,就是羅太說:「根本上教改咁多學校都做,如果係(教改),點解淨係兩位老師(自殺)呢?如果你認為係教改形成的話。」用這句說話來堅稱不能將教師自殺事件與教改扯上關係。這一言論顯得不近人情以及高官高高在上,不體恤民情。惹來大批教師以及社會輿論要求她落台,鬧得滿城風雨。
 
輕佻的失言
不同場合發言,應該抱有不同的心情,在嚴嘯場合中有過份的輕鬆心情,說話便會帶出輕挑,讓人感覺不成熟。好像,前美國總統布殊在某次致辭歡迎女王蒞臨時,原本想憶述女王曾於1976年參加紀念美國脫離英國獨立二百周年的活動,可是他卻說成:「17…..是 1976年出席了美國立國慶典。」話畢立即引得哄堂大笑,但只有英女王顯得有點不悅,但為了表示禮貌仍點頭反應。要知道,英女王一向言行謹慎,絕不會在演講中說錯一字一句。然而,布殊反應本極快「打圓場」自嘲說﹕「她(女王)給了我一個只有母親才給孩子的眼神。」在場嘉賓接著又發出一陣笑聲,總算化解尷尬的場面。
 
所謂「虎父無犬子」布殊經常失言,有可能承襲父親老布殊的遺傳。老布殊又曾試過在女王面前失言,而且失禮程度更甚,當年老布殊迎接女王時,介紹自己是家族中的「敗類」(blacksheep),又問女王的家族中誰是敗類,女王聽而不聞。試問一個普通家庭也不會如此介紹家人,何況是堂堂大國元首,說得如此不雅。
 
壞習慣的失言
平時壞習慣不但影響個人行為,還會嚴重影響工作質素。最近的例子是日本財相中川昭一在七國峰會記者會之中,懷疑酒後失言,胡言亂語兼打瞌睡,錯誤說日本有承諾提供亞洲開發銀行10億美元,又將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0.1%,講錯成0至0.25厘。據說,這個財相一向有酗酒的習慣,也曾經試過酒後鬧事,結果今次醉酒結果令他烏紗不保。
 
失言的原因似乎數之不盡,要保持得體的說話,平時就要多加留意,也要加強個人的修養。
當時在任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的羅范椒芬,在教育改革事件上連番失言,而引起最大震撼。(星島日報圖片) 當時在任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的羅范椒芬,在教育改革事件上連番失言,而引起最大震撼。(星島日報圖片)

Leave a comment